我们看电视剧《特赦1959》,可能会认为老蒋最恨的功德林战犯短线配资炒股,就是和杜聿明,“刘安国”转述老蒋态度的时候,王、杜两个中将都感受到了老蒋浓浓的恨意,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所长王英光还专门批评“刘安国”:“我知道你是故意的,轻描淡写,不动声色,谈笑之间吓坏了杜聿明吓晕了王耀武,功德林两名职务最高的战犯,数日之间被你一人打垮!”
老蒋和他的部将,一向是善于争功诿过甩锅,他痛恨和王耀武其实是没有道理的,因为不管是杜聿明兵败辽沈、淮海,还是王耀武丢失济南,负主要责任的都应该是老蒋,杜聿明和王耀武连“第三责任人”都算不上,老蒋一定要恨的话,其实应该记恨另外一个在功德林里的中将战犯(当时被称为学员,互相之间称同学)才对,我们甚至可以断定:如果这个中将司令也去了台湾,是一定要步白崇禧后尘的。
很多人都不承认是死于老蒋之手,但是曾任白崇禧秘书的程思远、军统老牌杀手谷正文都著书说是老蒋下令毒杀了白崇禧。
杜聿明和王耀武要不是被俘虏而是跟老蒋一同逃台,应该不会受到太严厉的惩罚,因为跟、汤恩伯相比,他们的“罪责”并不算重,而且两人都是黄埔生,也曾是老蒋的“心腹爱将”。
老蒋生杜聿明王耀武的气,是可以理解的,而且老蒋发狠,也在很多资料中有所提及。比如在山东“解放军官训练团”,原徐州“剿总”前进指挥部副参谋长、代参谋长文强,与原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、山东省政府主席王耀武有过一番对话,那番对话,在电视剧《特赦1959》中被挪进了功德林,事实上很多高级战犯都是1955年和1966年战犯大集中时才进京的。
全国政协回忆录专刊《纵横》2000年第十二期刊发的《“功德林”“秦城”记事》有这样的记载:“1956年初,便将该地(山东禹城解放军官训练团)羁押的王耀武、庞镜塘、牟中珩、陈金城等首要战犯调押于北京功德林。沈阳军区军法处羁押的范汉杰、廖耀湘,以及山东军区派人渡海转移去东北的李仙洲等十名骨干,均移交辽宁省公安厅收押,不久又转调到功德林。”
邱行湘(第206师少将师长兼洛阳警备司令,1959年第一批特赦)的外甥黄济人在《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》中描述:“在山东解放军官教导团的时候,文强被俘后第一次与王耀武见面,王耀武问文强:‘你与国防部的人很接近,我被俘后,共产党叫我在电台上讲了几句,不知南京方面有没有什么反应?’文强说:‘有反应。蒋介石听见你的广播,当场把收音机砸了,骂你是软骨头!’”
据说王耀武一听此言顿时呆若木鸡面如土色,水桶也失手掉进了井里。
据文强在《口述自传》中回忆,他被俘后跟王耀武在山东见面,十几个人编了一个“高级组”,单独住在一个院子里,可以随便活动,自己办伙食,还自己拿钱做点好饭好菜吃,王耀武负责洗碗筷收拾厨房,文强负责做湖南菜,大家的日子过得十分逍遥——如果没有那番对话的话,王耀武的心情应该是比较愉快的。
王耀武在被俘后主动在广播中发表讲话,号召其他蒋军将领起义投诚,难怪老蒋气得砸收音机,但是我们细想一下,就会发现老蒋其实不应该恨王耀武:因为陈诚的瞎指挥,王耀武的主力部队在莱芜被全歼,第二绥靖区副司令长官李仙洲和七十三军中将军长韩浚被俘,王耀武困守济南,根本就没有多少部队,吴化文起义后,王耀武的济南城更是连一个完整建制的师级单位都没有了。
王耀武在《济南战役的回忆》(刊发于全国政协《文史资料选辑》第十八辑)中回忆:“方保安团队多为地痞、流氓、地主、恶霸、散兵游勇和一部分拉来的壮丁编成,装备差,待遇低,精神涣散,更不堪一击。”
王耀武守不住济南,主要原因有两个:其一为王耀武想从徐州“剿总”的杜聿明那里要两个整编师,杜聿明一个团都不肯给;其二为老蒋承诺的援兵和装备都没有真正送到。
老蒋痛定思痛,也应该知道济南失守主要责任不在王耀武而在他自己,就像杜聿明先败于辽沈,后败于淮海,老蒋断了其家属的抚恤也完全没有道理:东北蒋军的实际一把手先是陈诚后是卫立煌,徐州“剿总”的一把手一直是刘峙。杜聿明以“副手”的身份负责实际指挥,有功是别人的,黑锅也不该由他来背——杜聿明的指挥,东北和淮海的兵团司令、军长听了是给他面子,不听他也没辙。
王耀武守济南,本来就没多少兵;杜聿明先败于辽沈,再败于淮海,就是个卖苦力的背锅侠。
王耀武和杜聿明都败得有原因,我们翻看三大战役中相关将领的回忆文章,就会发现有一个名字被多次提起——他虽然没有参加淮海战役,但却似乎到处都有他的影子,这个人就是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第三兵团司令官张淦。
张淦就是电视剧《特赦1959》中蔡守元的历史原型,这应该是毫无疑问的:国民党的将领迷信脑袋不少,但绰号“罗盘将军”的中将兵团司令,却只有张淦一人而已。“蔡守元”是中将兵团司令,而且进功德林的时候还带着罗盘,所以他的历史原型是谁,那就不用猜了。
张淦并不像电视剧演的那样搞笑,事实上在淮海战役期间,老蒋和被围困的黄维、杜聿明等人,都曾对他“寄予厚望”,也就是指望张淦来救自己。
黄维在《第十二兵团被歼纪要》中回忆:“国防部以整编第八十五师师长吴绍周部(即第八十五军)编入第十二兵团,可是白崇禧另有打算,把第八十五军抓在手里,并把它编入第三兵团(张淦兵团),还把这个军派到广水、应山方面去了。”
华中“剿总”第三处(作战处)处长覃戈鸣在《桂系在淮海战役中的态度及白崇禧“备战求和”阴谋的幻灭》中、第二兵团第五军四十五师少将师长郭吉谦在《第四十五师被歼经过》回忆:“张淦兵团,是桂系的‘王牌’,白崇禧的老本,他既然拒绝到蚌埠去指挥,张淦兵团是无论如何也不肯让蒋介石调去的。蒋介石及其幕僚还是继续强索张淦兵团,特别是在黄维兵团和杜聿明所率领的各兵团被围的时候,一再地向华中‘剿总’要张淦兵团,但都被白崇禧拒绝了。第七十、七十四等几个军在飞机投毒气弹的协助下攻击突围都失败了,以后空军不再来了,援军张淦兵团也不来了(据查,张淦兵团从来就没有准备支援过)。”
时任华中“剿总”副总司令兼第十四兵团司令官的也在《淮海战役中蒋介石和白崇禧的倾轧》中也说,黄维被包围在双堆集的时候,蒋介石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直蹦乱跳,他当时的可调之兵就只有白崇禧的张淦兵团、胡宗南所属的几个军,和宋希濂所指挥的几个军而已。蒋介石想空运胡宗南的第一军到徐州,胡宗南不乐意,空军总司令部也说运力不足只好作罢;宋希濂是老蒋的“鹰犬将军”,接到命令后毫不犹豫让自己的的第二十、二十八两个军立即开武汉集结,准备坐船东下,结果这两个军都被白崇禧指令张淦的第三兵团阻拦,经过多方交涉才放行,但那时候黄维兵团已经凉透了。
张淦兵团是桂系最精锐的主力,张淦也是白崇禧的心腹,他跟桂系李白的心思一样,都是在等淮海战役老蒋一败涂地后逼其下野,然后由李取而代之,这一点宋希濂也看得很清楚:“白崇禧取得武汉地盘后,日益图谋倒蒋,使李宗仁得取而代之。他在军事上除张淦兵团(共有四个军)为桂系的基干部队外,还多方拉拢河南的张轸、鲁道源的云南部队……蒋介石的本钱,只剩下以第一军为基干的胡宗南集团,以第五军为基干的邱清泉兵团,以第十八军为基干的黄维兵团,加上其他一些没有多大战斗力的部队。他希望看到这些部队的溃灭,更不愿将他已经掌握在手的部队调去解围,因为这是同他的企图相违背的。”
张淦只听白崇禧的,老蒋的命令对他没有半点效力,读者诸君可以试想一下:如果张淦不是在广西博白县被俘,而是逃出去后跟随白崇禧一起逃到台湾,老蒋一时间不好意思动白崇禧,还能不杀罗盘将军张淦吗?
千层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